“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国际经济新战略的展开

2015-02-26

(本文作者王勇,系江苏省对外友好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扬子江国际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扬子江智库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本文从“一带一路”倡议出台的相关国际政治经济背景、尤其是2008年以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剧变这样一个视角,分析解读“一带一路”倡议的性质和中国国际经济新战略以及实施过程中可能的风险。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中国国际经济新战略

习近平主席2013年9月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10月在印尼参加APEC峰会时又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现在称为“一带一路”,英文一般按照中文直译,译为“one belt,one road”。它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这两个“共同体”的概念也体现了十八大报告中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表述,是中国和平崛起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在演讲中也提到,要加强各国合作,要创新合作模式,以点带面,从线到面,逐步推进区域合作。在印尼的演讲中,习近平提出要使用好中国和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共同发展海上合作关系,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当时提出“一带一路”时,领导人可能有一个模糊的思路;但具体应该包括什么,还是需要依靠大家的智慧。经过2013年9月以来一年多的讨论,思路逐步清晰,“一带一路”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与对外经济新战略的组成部分。

2014年6月,中国-阿拉伯合作论坛提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114,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8次会议研究了相关规划,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1000亿美元)和建立丝路基金(400亿美元)。这些都有可能成为“一带一路”的融资平台。

二、全球金融危机带来国际政经格局的巨变

2008年是全球政治经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未来我们在回顾2008年金融危机时可能会看得更清楚。表现在:一超多强格局开始松动,美国和西方相对衰落,发展中大国开始崛起。金融危机后,美国GDP从占全球份额的1/3下降到1/4左右,尽管有很多下降,但过去100年美国在全球GDP中所占的份额一直在1/3到1/4之间变动,“美国衰落论”在过去100年中一直流行,但从未应验过;美国还是未来世界中非常重要的国家。军费开支方面,美国在07年、08年的军费开支占到全球总军费开支近一半,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调整。

世界秩序被认为进入过渡时期。目前来看,西方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没有根本改变,虽然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但机制、规则还没有根本改变。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时日,因为全球政治经济治理的体系、规则未有根本的变化;新兴大国间合作与摩擦并存,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关系。比如金砖国家之间就存在一些冲突,金砖银行(现在称新开发银行)成立前大家曾十分悲观,认为不可能在今夏领导人会议上达成协议,因为其他成员对中国的优势地位不认可,要求均摊权力,反对由一个国家主导这个机制。虽然最后还是达成了协议,但是一个极端妥协性的成果。

美国国内的金融危机引发全球危机,但目前两党仍未达成共识。过去几年当中债务上限、府院关系上都存在问题。在政党斗争中,明知道出路在哪里,但两党却不能合作,最终影响的是美国国家利益。

欧洲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根本的办法使经济起死回生。原因很多,既有国际环境的问题,更有内部的问题;既有欧元区的问题,也有欧洲一体化带来的结构性失衡。

20国集团在危机中崛起,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提升。20国集团并不是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出现的,而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建立起的部长级磋商机制,目的是将新兴国家纳入国际经济治理框架中。但08年金融危机后,G20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2010年多伦多峰会后正式取代G7。

金砖国家崛起,存在合作与分歧。金砖国家人口占全球42%,领土占27%,经济总量占20%,但贸易量不高,而且主要是中国的贸易量。德班会议决定建立金砖银行,强调它是IMF的一个补充机制,不是推翻现有秩序。

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仍在继续,包括中东北非的政治动荡、中国的加速崛起、美国的重返亚洲等。

三、中国经济的崛起与经济再平衡的挑战

最新的数据显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一,比预计的时间(2018年)提前了。中国现在成为全球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70多个国家与地区最大的出口市场。

中美关系是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是全球经济不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1)美国双赤字,即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2)中国双顺差,即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顺差。

中美之间的斗争是很激烈的,在G20中既合作又斗争;但中美有比较好的对话机制,比如首脑外交、战略与经济对话、在G20框架中的务实合作等。中美已经形成高度相互依赖的复杂关系。中美相互成为彼此第二大贸易伙伴,2013年中美货物贸易总额达5000亿美元。

中国在不平衡的国际贸易中积累了大量过剩外汇资金,需要继续消化。目前的处理方式是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占外国持有美国国债1/4左右;中国在美资产超过1.5万亿,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外汇储备过大已经成为一种负担,收益不高,中国需要找到更有效地利用这些外汇资金的渠道。

除外汇储备不断增长外,中国还面临消化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带来的问题与压力,即产能过剩问题。经过4万亿刺激后,钢铁、水泥、汽车等传统行业全部过剩,新兴支柱产业也基本饱和。“一带一路”合作可以帮助中国消化过剩的产能。

中国经济快速成长,经济安全问题开始突出。未来10年中国经济如果出现问题,能源缺口是一个很大的瓶颈。中国目前对进口能源的依赖程度已经超过美国,进口能源超过60%。能源、原材料消耗量不断增加,保障能源和原材料安全供应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进入“新常态”:经济转型升级,压力越来越大;加快经济改革,突破既得利益集团的羁绊,寻求制度红利,也就是简政放权、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美国重返亚洲与巨型地区性FTA的挑战与中国国际经济新战略

几年来,美国为确保其优势地位推行的对外战略包括:重返亚洲、再平衡战略;经济方面从多边主义转向推动巨型地区性FTA,如TPP、TTIP、TiSA(WTO框架下的诸边谈判)等。

美欧开始争夺新规则的话语权、制定权:进一步提高投资、政府采购与知识产权保护标准;推动多边协议纳入劳动、健康、环境和国有企业等新标准;为电子商务、新技术领域制定新标准。

巨型地区性自由贸易协议(FTA)强烈冲击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权威,WTO可能被边缘化。WTO多哈回合谈判遭受挫折后,地区FTA爆炸性增长。造成的影响是:发展中国家可能被排斥在新的规则之外;WTO改革势在必行,要么适应,要么瓦解;有可能形成影响广泛的自由贸易圈,对中国等非成员会产生越来越大的“贸易转移”效应。

我对美国国际经贸战略转向的基本判断是:美国的经贸政策仍是“竞争性自由化”(competitive liberalization)的延续,美国自由贸易的目标并未改变,它并非想构建封闭性的贸易集团,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全世界贸易的进一步开放。当然,现在的问题是谈判阶段是封闭的,透明度很低;最终目标是希望通过新规则来约束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国内市场行为,特别是想约束中国的所谓“国家资本主义”(不断成长的国有经济)。

但美国的对外战略在国内遭到困难,政党政治、府院之争都影响美国经贸战略的实施。中期选举后,共和党控制国会两院,今年有可能完成TPP谈判。

“入世”加强了中国对于多边贸易的依赖,促进了中国的对外开放,进一步融入到全球供应链之中。TPP等巨型地区性FTA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外部压力,促成了中国对外开放新战略的形成:

(1)引发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对外战略大讨论;

(2)在经贸方面,讨论集中于中国是否应当积极争取参加TPP;

(3)在政治安全方面,争论包括TPP是否含有政治目的;中国是否应该“西进”。

中国形成了国际经济新战略,即建设、扩大自由贸易区(上海等),促进国内改革;继续维护和积极参与WTO,推动多哈回合早日结束;构筑以中国为主的地区一体化体系建设,包括参与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FTA,主要是中韩、中澳、中国与海湾国家FTA,打造中国与东盟FTA升级版,积极参与东南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谈判,倡导亚太自贸区(FTAAP)路线图。

五、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国际经济新战略

“一带一路”是指同交通线沿线国家的合作。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贯穿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一带一路”沿线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无论是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从应对金融危机、加快转型升级的角度看,沿线各国有广泛的共同利益。

“一带一路”是一个更大的国际经济合作框架,它将过去提出的一些合作主张、存在的一些合作机制都纳入这个框架,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融资需求也能化解巨额外汇储备压力。

“一带一路”能够促进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有利于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实现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中国对外开放与经济布局将更加合理。

“一带一路”有助于确保中国能源的安全供应。过去十年,中东海湾国家逐渐失去了美国和欧洲第一大石油供应来源的地位;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石油需求迅速增加,已经成为仅次于日本的海湾地区石油出口第二大市场。

“一带一路”有助于增加我国战略回旋空间,将改变对美被动局面。过去以美国为中心的外交出现困局:中国综合国力上升过快,美国感到很不适应,推动“重返亚洲”,推动再平衡战略,压缩中国的战略空间。过去中国把对美外交作为重中之重,因此往往美国主动,中国被动,中美关系容易陷入困境;过于倚重美国,中国在不同地区的投入有些支离破碎,不同项目的协调性不够。

“一带一路”可以将中国与不同国家的战略规划和安排纳入一个框架中。“一带一路”不是自由贸易区,而是一种开放的安排,以经济和人文合作为主线,不是封闭性集团,不会妨碍既有的多边机制、不另起炉灶。“一带一路”将包括文化交流、人员往来。

根据中央精神,当前关键是要做好“一带一路”的总体布局,尽早确定今后几年的时间表、路线图;要抓落实,由易到难、由近及远,以点带面、由线带面,扎实开展经贸合作,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要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力争尽早开花结果。要继承、发展古丝绸之路精神,贯穿“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

“一带一路”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风险:各国发展差异大,基础设施条件有限;(2)环境、生态风险:不少地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脆弱;(3)地缘政治风险:有些地区热点问题,邻国关系复杂;(4)人文社会风险:存在文化差异;(5)国内协调与执行风险:可能出现缺乏规划、协调,一哄而上的局面,需要政府加以总体规划、协调,避免恶性竞争;(6)舆论环境风险:国内某些研究、话语存在将经济活动“战略化”、“政治化”,导致合作伙伴对中国的不信任。应避免使用“西南战略大通道”、“桥头堡”、“西进”等军事战略色彩浓重的概念。

王勇教授回答相关问题

1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中国是否要当领导者角色,会不会对中俄关系产生影响?未来是否可能将亚太地区非丝绸之路国家纳入合作中?

:需要和俄方进行沟通和磋商,争取俄罗斯对中国倡议的支持,现在看来沟通取得了效果,俄罗斯十分希望加入进来。关键是,“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的机制,并不会和现存机制存在竞争。俄罗斯现在面临西方全面制裁,参与这个合作框架对它有很多好处。非丝绸之路的国家也可以纳入进来。“丝绸之路”本身是一个历史概念,反映了一种通商、和平、包容的精神,但“一带一路”倡议并非局限于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现在看,“一带一路”更多的是一种新形势下的“南南合作”的框架。

2一带一路框架中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

:二者不矛盾,是并行不悖的关系。上合组织有自己的机制、成员国和目标,也存在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上合组织经济合作方面的构想可以成为“一带一路”的一部分。

3、德国在一带一路中会起什么作用?

:欧洲发达国家在“一带一路” 中的作用还涉及不多,更多是亚洲发展中国家。但欧亚交通体系真正建成后,货物运输效率会大大提高;“一带一路”项目建设中肯定要公开招标,很多跨国公司都在关注。但是,这方面如果处理不好,也会成为一个国际经贸摩擦的焦点。

4货币流通具体怎么实施?中国的这个战略性计划可以先在哪个国家或区域展开?

:目前没有一种世界货币,任何货币都是主权货币。强势货币更多受国内宏观经济的影响,在调整过程中主要考虑自身利益,对其他国家考虑不够。货币的合作形式有很多,许多国家考虑外汇储备多元化,不只持有美元,还可以持有欧元、人民币等。战略选择上,在前期合作中可能对东南亚国家、南亚国家有所侧重;沿线关键国家可能有更多投资。

5、地区性FTA会怎样冲击WTO的地位?

:FTA谈判涉及的国家较少,而且一般有一到两个主导国家,比较容易谈成;相反,WTO强调一国一票,强调共识决策,谈判相对复杂,谈判成本高。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提高了它们在WTO多哈回合谈判中的地位,但也使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大集团达成妥协更加困难。这两点决定了FTA还可能不断发展,WTO可能相对衰落。

(完)

 

(刊登本文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