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了不忘扶贫 公益慈善感恩

2017-06-02


(作者:周善红,省友促会常务理事,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万顺集团董事长)


我是一个从里下河乡间道路走出来的、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上世纪60年代出生在古城扬州东郊的农村。在我长大的那些年,国家还没有进行改革开放,经济基础落后,生活条件艰苦,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生活,都是在贫困中度过,是父母亲省吃俭用让我上完了高中。于是,我从小就有一个自然而然的朴素心愿:长大后一定要多挣钱,好好孝敬父母。正是这个朴素的心愿激励我走上了一条人生的新路。

1986年我高中毕业刚满17岁,就扛起行囊,背井离乡,毅然走上外出打工之路。我先到山东,后到北京,前后闯荡了10多年。按当今的概念,我曾经也是一个“北漂”。

回顾自己打工和创业的那段时光,我的第一个体会就是: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时刻准备着的人的,要抢抓机遇、敢闯敢干,团队合作、创新发展。

我的打工之路是从学习汽车钣金开始的。几年下来,凭着过硬的技术、诚实的为人以及良好的信誉口碑,我在当地钣金行业小有名气,并由此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98年,我果断出手买下了一个濒临倒闭的台资汽车配件工厂,做起了“小老板”。今天回想起来,这是我抓住了人生的第一次机会,影响了我的一生。

此后,我又先后投资1800万,加入北汽福田股份有限公司的汽车配件生产序列,出资2600万兼并成立苏州宏原机电制造有限公司,企业规模日渐壮大。

2000年,家乡政府制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在外企业家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家乡的投资环境大大改善。在市、区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把资产重心转移到家乡丁沟,投资1亿多元,组建了当地首家省级民营企业——江苏万顺集团。我还动员了一批江都籍的企业家先后踏上回乡创业之路,一时间“百凤齐鸣”,被《新华日报》誉为“还巢凤”现象。此举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为当地百姓就业致富开辟了新途径。

万顺集团成立至今已经18年了,今非昔比。我们在北京、山东、河北、江西、广东、江苏等地拥有15个下属公司,我们的合作对象都是像中石化、中国长安、北汽福田、上汽集团、潍柴重工这样的大型企业集团,同时,我们也有部分产品销往亚太和欧美市场。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我们每年都要投入近亿元,用于研发高新技术产品。我们建立了“企业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站”,“汽车电子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汽车电子自动化技术中心”等三站三中心。我们拥有33项专利,34件软件著作权和18个名牌产品。去年我们集团的一个下属企业——江苏罗斯韦尔电气有限公司——成功在韩国主板挂牌上市。罗斯韦尔专业从事汽车电子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致力于为汽车整车厂提供汽车电子控制系统集成技术及其系列产品,自2006年4月注册,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现已成功步入中国汽车电子产业领军企业行列。

目前,我们万顺集团年销售规模突破50亿元,年创税将近4亿元,已经连续11年获得当地政府的纳税重点企业表彰。

创业多年,企业发展上了规模,当初我朴素的心愿早已实现。我开始思考又一个人生的课题,那就是企业做大做强了、个人富裕了,该承担起什么样的社会责任?这就是我的第二个体会:饮水思源,知恩报德,不忘根本,回报社会。

万顺集团能有今天,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领导,离不开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离不开家乡人民和各级政府的支持,离不开万顺的管理团队和万顺员工默默无闻的奉献。所以,回报家乡、回报社会、回报国家,一直是我长期以来的理想和心愿。

说到这里,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那年老母亲八十大寿,我本想风风光光大办一场,结果母亲直接泼了盆冷水:“不许大办,我嫌闹腾。”母亲嘱咐我:要想光宗耀祖,就做点善事。村里的孤寡老人们,能帮就帮一点,给他们点钱。她老人家的一席话对我触动很大。是啊,人不能忘本,要永远保持一颗感恩和慈爱的心。

万顺集团有个规矩,每年都要从利润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来做公益和慈善事业,这已经成了我们万顺集团的传统,也是我们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20年来,我们每年慰问孤寡老人、困难家庭、贫困学生、留守儿童、突发灾难受害者等的资金支出超过100万元。我们还出资120万元,独家赞助中国江都国际龙狮邀请赛,出资90万元赞助中国江都国际民间歌舞大赛,出资80万元赞助中国江都花卉节。2009年和2013年,我和集团先后两次捐资近400万元,用于家乡丁沟镇修建两座跨镇大桥。2013年扬州“5.19慈善一日捐”活动,我个人捐款100万元。我还向江苏省儿童少年福利基金会捐资100万元。多年来,我们在公益慈善事业上的累计支出超过3000万元。

2013年,我光荣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指示精神,我的思想认识进一步升华,视野进一步拓宽,开始关注国家的扶贫脱困工作。由此也产生了我的第三个体会:一个人富不算富,带动大家致富才是真正的富裕。

在2014年的全国“两会”上我了解到,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是国家级贫困村,于是我决定将该村作为自己参与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党村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湿润,非常适宜茶叶生长,但由于交通条件、产品销路等因素的制约,当地农民种茶的积极性不高。经过调研和思考,我提出了“种植先行、项目引领,商贸推进、强村富民”的定向扶贫发展思路,从梳理恢复茶园入手,一方面投资建设“爱心茶园”基地,另一方面多方联系其它爱心企业前来认租茶园。有了投入和销路,下党村茶园面积迅速扩大,每亩效益也由过去的2400元提高到6000元左右,仅此一项就可为当地农民每年增加纯收入200万元。

去年,在全国总工会组织的劳模企业家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座谈会上,我与陕西省富平县政府签订合作协议,结对帮扶该县老庙、到贤、曹村三个乡镇摘掉贫困的帽子。通过调研我发现,这些乡镇地处陕北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而且当地的花椒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大。我决定通过“三步棋”实施精准扶贫——第一步棋,因地制宜在老庙帮助成立花椒农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推动当地花椒规模种植,再投资兴建一个花椒油厂,对花椒等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仅此一项可实现每亩花椒种植增收1500元;第二步棋,初步投资350万元,进行红色旅游资源综合开发,预计每年可为当地带来旅游收入200万元;第三步棋,成立劳务输出公司,未来几年组织当地超过2000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到万顺集团学习培训、就业,按每人每年纯收入3.5万计算,可为当地农民增收达7000万元。

2017年元旦后,我又启动了扬州市郭村革命老区的扶贫项目,投资兴建郭村镇张倪村精准扶贫农业基地,经营效益全部留给村上,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动百姓致富。该项目规划总占地1000亩,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其中一期工程投资了400万元。郭村扶贫项目的特色是:以企业兜底风险、确保群众利益为宗旨。该项目将依托村经济合作社,成立绿色农产品生产、经销公司,通过2-3年的滚动发展,建成集生产、休闲和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型农业基地,充分显现精准扶贫的惠民功效。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华日报等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均对我和我们万顺集团参与扶贫工作的事迹作了跟踪报道。

通过这些年来亲身参与慈善和扶贫的实践,我深切体会到:“脱贫攻坚不能事事靠政府,要整合企业、社会各界的资源,要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推动扶贫事业大踏步地前进。我们广大企业家要懂得感恩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要从内心认识到,自己富了不算富,带动贫困乡亲们共同致富才算真正的富裕。